2020年10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出席会议,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出席会议并代表院党组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杨笑山,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会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内蒙古等地的嘉宾和院属各职能局及研究所领导、民族文学研究所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在职职工、研究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播放了“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历程”专题片,发行了《力行而不惑: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论文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1980—2020)》画册。座谈会包括开幕式领导讲话、致辞与嘉宾代表主旨发言、学术交流等内容。
开幕式领导讲话及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在开幕式上代表院党组讲话。王京清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学的交流和滋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数民族文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立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成为在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引领学科发展的第一方阵,同时在国际上积极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经验和理论成就,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十四五”期间,把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各民族文学的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巩固中国史诗学传统优势,同时兼顾神话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发挥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院党组决策部署和谢伏瞻院长在年初局级干部学习班上和近期在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以梳理总结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发展历程为契机,激励研究所干部学者,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增强新动力,作出新贡献,促进民族文学研究所推出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所初创时期、成熟时期以及在后来的快速发展时期,都得到了院党组和院领导的关怀和及时的帮助指导,在此深表谢忱!党的十九大以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加强民族团结,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确保了研究所“三大体系”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今天,王京清副院长代表院党组对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会后,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将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王京清副院长的讲话精神。当前,全所党员干部学者精神振奋,团结一心,按照院党组的总体部署,在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三大史诗”为研究重点,以设立若干重大课题为抓手,认真布局“十四五”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一批体现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培养一批青年人才,不辜负院党组的殷切期望。展望未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发扬优长,开拓创新,继续把民族文学研究所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在致辞中回顾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民族文学研究所前身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更名)。经党中央批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1980年1月25日正式成立。建所初期,乌兰夫、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四部委主办、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格萨(斯)尔》学术活动,接见了《格萨(斯)尔》史诗传承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等同志接见了《玛纳斯》史诗传承人。2000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刘延东、陈奎元、热地等同志多次关心和支持本研究所的工作。长期以来,研究所老中青学者团队勇挑重任,走出一条田野调查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并与国际学术前沿进行对话,开创了中国史诗学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为两大支柱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基本格局,学科涵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口头与书面文学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资料学建设。在院党组领导下,民族文学研究所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大方向上,步伐是坚定的,成就也是突出的。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多次在重要报告和讲话中述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代表的“三大史诗”,并将“三大史诗”与唐诗宋词、都江堰、布达拉宫等相提并论,从体现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高度予以肯定,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同仁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纷纷发愿要竭尽全力做好学术工作,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前辈们的筚路蓝缕和奉献精神至今高扬不衰,激励着后来者。今天,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与建所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专业训练扎实、语言能力出色,立足本土传统、放眼国际学术,是这些学者的共同特点。前面的路还长,任务也格外艰巨。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嘉宾代表主旨发言
座谈会上有9位嘉宾代表作了主旨发言。节选如下:
丹珠昂奔(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在40年的历程中,坚持了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性和基础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积极统筹协调,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民族文学研究者为之奋斗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文学都是极其珍贵的,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学研究者要深刻领会这些精神。中国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要解决好面临的基础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好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方向。相信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包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第一,民族文学研究所经年累月研究和推出的“三大史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三大史诗”同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并列称颂,可见它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华彩篇章。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在中国文化的学术格局中,会增加学术增长点,也会促进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更新,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挖掘和提供新的人文资源。第二,增设作家文学研究室是有远见卓识的重要举措。作家作品需要通过对作家的研究和研讨,把经验式的研究和当代创作活动、理论创新成果进行碰撞。文学研究与评论有必要走进公共空间,从而提升文学研究理论的实践意义。还有一个建言献策的责任和义务,在民族文学研究一些重大问题上有向党和国家提出学理性对策建议的担当。
李晓松(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文化事业,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我国民族文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成为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理论重镇。民族文学研究所长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在非遗政策制定、人员培训、项目评审、申遗和履约保护等诸多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论厚度和实践价值的可行性建议,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今后继续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围绕党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聚焦非遗保护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贡献。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成立,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思想观念方面迈出的一大步,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有序传承、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取得的可喜成就的充分肯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领导贾芝同志等发起,并具体创建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贾芝同志还担任了首任所长。今天,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全力承担党中央部署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帮助我们建立了史诗、长诗专家组,形成了学术规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问题。坚信我们的事业能够有序传承,继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叶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历程》专题片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深深的温暖。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根本,继承创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做出令人瞩目的努力,结下累累硕果。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进行深度的开掘整理和研究,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给人类文明带来震撼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研究所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给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包明德、朝戈金等作为领军人物和代表,把民族文学研究所诸位专家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传递给作家队伍。我们走向高原,还要攀登高峰,期待着民族文学研究所在新时代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金海(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同汉族文学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学。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板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最高科研机构,成立40年来,始终坚持以挖掘各民族丰富的文学资源,探讨各民族间的文学关系,传承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不断探究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各民族的文学历史、文学现象,科学总结各民族的文学发展规律,深入阐释各民族的文学丰富思想内涵,努力彰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具有的国家价值和世界价值,并在民族文学的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还引领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焕发新的时代风采,展现全新魅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日焕(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是一个勇于创新、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而且格局大,能力强,是团结合作、非常规范的一个科研机构,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学术规则、学术精神与学术伦理。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站在学术前沿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口头传统、口头诗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少数民族文学的综合研究、族别研究,以及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的成果是举世瞩目的。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特点在于精英培养。以文学为途径、文学为载体,为各民族的互相了解和认同、民族大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斯钦图(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政府副旗长):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考察时,亲切接见了《格斯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代表,观看了《格斯尔》传承人表演,并作出了“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斯尔》等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我旗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士气,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的长期支持。
李晓峰(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唯一的也是最高的国家学术机构,汇集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最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管理人才、学术骨干,组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队;率先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作出了整体的宏观的布局和规划,确定了以史诗学、口头传统为重点的民间文学、各民族作家文学、民族文学理论三大学科体系,覆盖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版图,体现了国家级学术机构在学科布局规划上的高屋建瓴和核心地位。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文学研究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相结合。回望不平凡的40年,民族文学研究所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展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文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民族文学研究所肩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
贺信节选
座谈会上宣读了来自国内外的贺信贺电。截止2020年10月29日,民族文学研究所共收到贺信贺电42封。其中,国内贺电贺信29封,分别来自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陕西、云南、广西、贵州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院校、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国际贺信贺电13封,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芬兰、匈牙利、日本、吉尔吉斯斯坦等7个国家的13个院校、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以下是部分贺信节选:
国际知名的古典学者格雷戈里·纳吉与他在哈佛大学古典学系、米尔曼帕里口头传统特藏馆的同事们发来的贺信中称:祝贺民族文学研究所在过去的40年里取得的杰出成就,尤其朝戈金所长的杰出领导值得赞扬。在我自己的口头传统研究中,从民族文学研究所同仁的前沿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我想对民族文学研究所同仁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将“史诗”一词扩展至活形态传统。公元前4世纪雅典学院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如果看到民族文学研究所同仁今天的成就,一定会感到自豪和欣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克·本德尔教授在贺信中称:多年来,贵所一直是激发我的研究工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与贵所老师、研究人员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切磋交流、深入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我获益匪浅,也倍感荣幸。
美国民俗学会前执行主任提姆·罗伊德博士在贺信中称: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严格的原则、周密的计划和专心的工作,作出了出色的学术研究,出版学术成果,举办会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贵所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榜样。
匈牙利科学院人文研究中心及所长巴洛·巴拉什在贺信中称:在过去的40年里,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的田野调查和杰出研究使得国际学界对中国民族文化和民俗学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研究和调研,对这些独特文化传统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千叶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水岛治郎教授在贺信中称:民族文学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在搜集、记录和保存中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资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波恩大学英美研究所的卡尔·赖歇尔教授在贺信中称:民族文学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对任何想研究中国民族文学的人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是首选之处。
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维多利亚·库卡诺娃在贺信中称:贵所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所,这是整合所有力量来解决世界东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的典范。
芬兰文学学会民俗学档案馆馆长劳里·哈维拉合提教授在贺信中称:我们的科研合作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贵所已经成为我个人以及我在芬兰代表的研究所真正的密切合作伙伴。
在国内机构发来的贺信中,对民族文学研究所取得学术成果和地位进行了肯定,称赞了其在相关学科的引领作用。如贵州师范大学在贺信中称赞民族文学研究所从史诗到经籍文学,从少数民族汉语古典文学到民间文学,从口头传统到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称赞民族文学研究所是我国多民族作家文学、民间文学研究的重镇和中坚学术力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称赞民族文学研究所多年来引领了我国民族文学研究之风气与方向。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贺信中称,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同仁,希望乘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东风,进一步加强院所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共同致力于各民族文学的交流交往交融。
上一篇:推动中塔一带一路合作迈向新阶段
下一篇:最后一页